第251章 长孙皇后的手段!连李世民都忌惮李恪!(1/1)
说实话,这一千两白银,连岭南jūn_duì的军费开销都不够。
李世民之所以拿出这一千两,其目的一来是给贤王李恪证实。
这岭南jūn_duì授贤王李恪的命令,清扫京师一带的帮派黑势力。
是他李世民身为大唐皇帝的意思。
贤王李恪没有越权,也没有越矩。
二来,李世民也是在向满朝文武大臣表态,说明贤王李恪的意志,就代表他这皇帝的意志!
三来,发送一个强烈的政治信号。
岭南jūn_duì当前既可以代表大唐jūn_duì,征伐吐蕃。
又可以代表京师禁军,清扫黑势力,那自然可以执行更多任务。
例如,抄家,平乱,平反...
至于抄谁家,谁敢谋反,哪里又有叛乱...
这还不是掌管岭南jūn_duì的贤王李恪一个人说得算?
故而,这大唐的储君之位,是为贤王殿下留的。
如此一来,满朝文武有不爽的吗?
当然有!
武将倒是举起双手、双脚同意。
因为在他们眼中,贤王殿下可要比当今陛下李世民牛比多了。
几个发明,就把平常人用几十年,甚至上百年没办法解决的事情,轻而易举地办妥了。
若是贤王殿下顺利登基,那大唐根本不需要什么休养生息的时间,直接向邻国全面开战!
届时,以一打五、打十,多威风,多霸道阿!
最重要的是,当时候无论战局的输赢,他们武将至少都有建功立业、加官进爵的机会!
而李世民统治下的大唐,这几年实在是太安静祥和了。
与边疆的冲突,只是小范围的。
他们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将,根本没有用武之地,留在长安都快呆得发霉了...
相反,文官们则大多数不愿意看到贤王李恪顺利登基。
因为一来此消彼长。
战争爆发,武将的地位水涨船高,他们文臣的势力定然会被大大削弱。
甚至在朝堂上,没有一点话语权。
这对靠嘴巴吃饭的文臣们,是非常大的打击阿!
不让文臣说话了...
那他们靠什么升官发财啊?
权谋?
不,权谋是建立在掌握话语权以及说话分量的前提下,才能使用的手段。
而且本质上,权谋是踩着同僚脑袋,也就是其他文臣来上位的手段。
若是想要拉武将下水...
那必须要得到皇帝的意志。
最典型的代表,就是唐朝之后的宋朝。
秦桧这个大奸臣,当年害死一生只为精忠报国的岳飞,就是执行了宋高宗赵构的意志。
二来,储君之位,不留给嫡长子也就算了,毕竟太子李承乾已经表现出他的无能。
但要是不留给嫡子,那文臣们就颇有微词了。
你李恪身为贤王,即使本事再大,立功再多,也不过是一个妃子的后代。
就算你爹爹李世民,是弑兄、逼父才得以等级,但他至少是嫡子阿!
所以,文武群臣们得知了京师的大清洗,再看到李世民的态度,忧喜参半。
其中反应最为激烈的,便是长孙皇后!
她虽说是后宫不得干政。
但她深居后宫多年,陪伴在李世民身边,听他絮絮叨叨也有几十年了。
就算再傻,也有一定的政治嗅觉吧。
她在了解到李世民的意志后,自然很快就明白了郎君发出的政治信号,心先是一凉。
虽然,一股浓烈到了极致的危机感,油然而生!
长孙无忌已经倒台了。
长孙一族在如今的朝堂上,失去了话语权,彻底沦为千夫所指、众矢之的。
他们哪怕说错一句话、做错一件小事。
恐怕都要被那些急于在贤王李恪面前邀功的文臣们,连续弹劾好几天,哪里还跟再嚣张?
故而,眼下的局势就很清楚了。
长孙皇后想要在朝堂上面,保住长孙氏族的一席之地,自己就要挺身而出!
必须压一压贤王李恪的石头。
她本人不可能亲自下战场,跟李恪硬怼,但长孙皇后有着自己的权势和人脉。
她能找人在朝堂上,稍稍打压李恪。
而这个人,绝不能是功于心计文臣,因为贤王李恪如今的地位实在太稳固。
文臣的几句弹劾,不仅不能动摇李恪的根基,而且很可能引来杀身之祸。
因此,她要找的人,必须是武将。
还要是手握重兵、功勋卓著的武将!
......
仅隔一个时辰。
李世民的旨意下达之后,一千白银的赏赐就到了李恪手中。
李恪没有虚伪地拒绝或推头,直接拿了过来,当做犒赏全军的费用。
在之后的三天里。
京师的“扫黑除恶”的行动仍然在继续。
每天,街头巷尾、深山老林,都有无数帮派的大小头目落马。
每天,禁军的jūn_duì之中,总是有数百名牵扯到地下势力的军官、士兵,被抓捕、入狱。
每天更是有数以百计的地痞流氓、山贼盗寇,死于岭南jūn_duì的唐刀之下!
短短三天的时间。
整个京师的街道干净无比,家家户户夜不闭户、路不拾遗,见到地痞更是人人喊打喊杀!
地痞流氓们经常出没的酒楼、青楼、窑子等地方更是寂静得可怕。
窑子的小姐姐们,接不到粗鲁人的生意的同时,生命安全倒也得到了保证。
她们开始收起暴露的衣服,风骚的姿势,集体学习文化,接触古诗词,开拓书生们的市场。
贤王殿下竟如此雷厉风行,杀伐果断。
这让整个京师的军民都认为,这不是政治的斗争,伐异求同,更不是在作秀。
而是真心实意地在为京师的百姓们谋求安宁、稳定的生活。
文人们再次拿起笔,写了无数篇歌颂贤王殿下高风亮节、品行高尚的诗篇。
武将们更是不畏艰辛,以追随贤王殿下的脚步为名义,投身于扫黑除恶的第一线
全国各地的官员们也不甘示弱,纷纷效仿,以强硬的手段,打压当地的黑势力。
而那些跟当地的黑势力关系密切。
甚至是官员本身就是黑势力头子的,见到全国掀起的浪潮,只能是断臂效仿了!
这可是关乎头顶乌纱帽的事情阿!
李恪根本就不需要解释自己的意思。
下面的官员、百姓,就能自动脑补出贤王殿下想要达到的目的。
因此,李恪的民望值在此期间得以暴涨。
不过有些可惜。
“气运值”已经过了有效期,不能再原有的基础上,再狂揽一波民望值。
眼看着岭南jūn_duì增援庭州的日子渐渐接近。
李恪一想到大唐的守军,要面对的敌人,不再只是葛尔丹的十万大军那么简单。
李恪就不由得加快了《人体改造学》的研究。
务必要在短时间内,尽可能多的制造出适应所有体质的汤药,提升大唐将士们自身的素质。
这些天,李恪在临时搭建的科研室中,反复不断地做着实验研究。
朝堂上。
文武群臣们则是围绕着祭天大典,到底是谁来诵读。
诵读祭天的文章,自古以来,都是太子的事情。
太子李承乾虽然已经失去了势力和民心,太子党也早就土崩瓦解。
但是。
奈何他是嫡长子,太子之位也还是掌握在他的手中。
而且,李承乾身后还有长孙皇后撑腰。
嫡长子没有用了,但嫡子继承皇位的传统,必须要延续下来,万万不能断!
为了稳住嫡子在朝中的地位。
长孙皇后甚至不惜冒险,透支政治资本,将武将薛万彻给拉入嫡子党当中。
薛万彻乃是隋朝名将薛世雄之子,且爷爷薛回就是隋朝舞阴郡公,是一个武道世族。
而薛万彻现如今不单单是手握重兵,驻守在东北抵御高句丽。
更关键的便是薛家在京兆咸阳(今陕西咸阳东北),有着庞大的jūn_duì
无论是从jūn_duì的规模还是质量,薛氏的jūn_duì都要比其他的节度使雄厚得多。
即使是安禄山手握河东三镇,拥兵十万之巨,面对薛氏的jūn_duì也要忌惮三分。
武将站出了一个将门虎子,盛气凌人的薛万彻,其他的武将就不好开口了。
他们虽然很看好李恪,但谁不知道,长孙一族跟薛家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切。
这薛万彻之前不跳出来,这时突然跳出来,明显是长孙皇后的旨意。
见薛万彻镇住了武将,天不怕地不怕的御史台官员们,就纷纷进谏了。
“朕,心意已决。”李世民笑道:“朕早就跟辅机说过,恪儿跟朕最像了。”
辅机,长孙无忌!
皇帝陛下为何要在这个时候提起长孙无忌?
因为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吏部尚书。
二十四凌霄阁功臣第一的巨鳄。
此时,已经因为“贪污”,沦为了阶下囚!
这意思就非常明显了。
朕宁愿扶持恪儿上位,也绝对不会向任何势力、任何声音、任何人妥协。
至于长孙一族...
朕只能说抱歉了。
相信恪儿会跟朕一样,善待你们长孙的。
即使狠了下心,李世民对长孙皇后却仍是倍感愧疚...
观音婢啊...
不是朕不想延续祖训,立嫡子为储君。
而是恪儿真的太优秀了阿!
你也应该看到了,满朝文武大臣如今能在朕的面前老老实实、夹起尾巴做官。
是因为你的郎君很有威严,本事大吗?
不,他们是在讨好朕的同时,也顺便讨好贤王李恪...
对,没错!
就是臣子们通过讨好陛下,从而巴结皇子!
李恪要比他这个做皇帝的,有钱、有权、有魄力。
名义上,贤王李恪的官职任免权,还有军权,是李世民这个做皇帝的,赐予李恪的。
但实际上。
李世民心里很清楚。
恪儿能有今天的地位和成就,完全是他凭借自己的能力争取得来的。
恪儿的所作所为顺应了朝代,笼络了人心。
根本不需要像自己这个做皇帝,凡事畏首畏尾的,而且还要看别人脸色行事!
观音婢阿...你实在太小看恪儿了。
你别以为找到了薛万彻,拉上了薛氏家族,朝堂上,那些文臣、武将们就不敢出声。
他们都是恪儿提拔上来的人。
他们此时不发声反抗。
是不想急于表明态度。
但只要朕作出不利于恪儿的决议。
朝堂的这些文臣武将就会接二连三地蹦出来,将薛万彻淹没在口水之中。
他们真的怕薛氏的十多万jūn_duì?
要是论个人,他们的确忌惮。
但恪儿一人就在岭南有十几万的jūn_duì。
你会认为,恪儿的jūn_duì新成立,底蕴不足对吧。
那河东三镇的刺史安禄山呢,他也是手握十多万的jūn_duì。
安禄山在朕的面前表现得像儿子。
在恪儿面前那就是孙子!
还有秦琼、程咬金、柴绍等武将,哪个是省油的灯!
他们受过恪儿的恩惠,是恪儿的死忠!